哪位开国上将得毛泽东亲笔改名字

好警察 2015-2-13 799


核心提示:毛主席当即同意,并顺手从笔架上拿起毛笔,在一张宣纸上笔走龙蛇:“命令贺晋年任二十七军军长,王平任二十七军政委。”从此,“王明”正式改名为“王平”。


[p=24, null, center]王平将[/p][p=24, null, left]本文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作者:佚名,原题为:《善打恶险硬仗的王平将军》[/p][p=24, null, left]广昌保卫战、四渡赤水、夺占娄山关、保卫遵义,他身先士卒、勇猛拼杀;清风店战役,他指挥部队浴血两昼夜;金城反击战,他成就我军历史上大规模阵地进攻战的典型战例——善打恶仗险仗硬仗的王平将军□本报记者山今[/p][p=24, null, left]10月12日,是湖北籍开国上将王平将军(1907-1998年)诞辰100周年的日子。9月28日,在王平将军的故乡——阳新县,纪念王平将军诞辰100周年活动隆重举行。本报记者与将军的亲人和家乡父老一道,缅怀这位开国上将的卓著功勋和传奇往事。[/p][p=24, null, left]吃百家奶长大的老幺
[/p][p=24, null, left]王平原名王惟允,1907年出生于阳新县三溪口镇大湖地村一贫苦家庭。[/p][p=24, null, left]王平家境非常贫困,兄弟姐妹六人中他排行最末。出生后不久,他的两个哥哥因病夭折,三个姐姐都送别人家做了童养媳。王平不满周岁时,母亲病故了,父亲只好把大姐从婆家叫回照顾他。当时只有10来岁的大姐,回家后整天抱着这个小弟弟满村子转悠,像要饭的一样,哪家大娘有奶就把小弟抱到哪家讨奶吃。后来小弟能吃米糊糊了,大姐就每天煮米糊糊喂他。直到王平6岁时,姐姐才回到婆家去。[/p][p=24, null, left]1926年,鄂东南地区的大冶、阳新、通山、崇阳等县都先后建立了党组织,工农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不久,王平所在的乡也成立了农民协会。19岁的王平被推选为乡“农协”委员,成为大湖地村农民协会负责人,从此走上革命道路。[/p][p=24, null, left]毛主席为他改名为王平[/p][p=24, null, left]参加红军时王平叫王惟允,由于连长余钧是广东人,每次连队点名时,都把“王惟允”念成“王翁翁”,让人忍俊不禁,有时甚至引来哄堂大笑。于是余连长和王平商量改个好念的名字。王平想红军识字都不多,名字不能太复杂,于是便改名叫“王明”。[/p][p=24, null, left]1936年12月下旬,王平红军大学毕业,准备到新的岗位上任,毛主席找他和贺晋年谈话。交代完任务后,毛泽东见王平欲言又止,就问他:“有什么困难吗?”王平见主席问自己,就站起来说:“主席,我要改名字。”毛主席听后既风趣又幽默地说:“叫王明这个名字很好嘛,国际代表啊!”王平见毛主席这么开玩笑,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正因为这样,别人老拿我开玩笑,所以我要求改名!”“那好吧!”毛主席当即同意,并顺手从笔架上拿起毛笔,在一张宣纸上笔走龙蛇:“命令贺晋年任二十七军军长,王平任二十七军政委。”从此,“王明”正式改名为“王平”。[/p][p=24, null, left]敢打恶仗险仗硬仗的悍将[/p][p=24, null, left]红军时期,王平较长一段时间担任红十一团政治委员。在他领导下,红十一团以敢打恶仗、险仗、硬仗著称。第五次反“围剿”中的广昌保卫战,敌人凭借优势兵力将我军压缩至广昌城内,并突破我军防御阵地,冲到红军指挥部前面。在此危急时刻,作为红三军团预备队的红十一团,奉命对敌反击。王平带领部队冒着敌机轮番轰炸扫射,前仆后继,勇猛拼杀。在部队两个营大多数同志牺牲、连队平均只剩二三十人的情况下,他身先士卒,指挥部队顽强战斗,终于击退了敌人的猖狂进攻,保卫了红军指挥部的安全。长征途中,红十一团一直担任红三军团的前卫或后卫,参加了突破国民党军队四道封锁线、四渡赤水和夺占娄山关、保卫遵义城等重要战役、战斗,掩护了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机关的安全。解放战争时期,在清风店战役中,他指挥部队浴血激战两昼夜,阻滞和拖住了敌人,为合围并全歼国民党主力第三军创造了战机。1953年4月,他受命入朝,担任二十兵团政治委员,推行“打大仗、打恶仗、打过关仗”的政治教育计划。他与杨勇司令员抓住战机,发起了志愿军赴朝后的最后一个战役——金城反击战,激战14昼夜,收复160平方公里土地,把战线向南推进了3至6公里,迫使敌人在停战协议上签字。该战后来成为我军历史上大规模阵地进攻战的典型战例。[/p]

最新回复 (1)
全部楼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