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中长期被称为“特种兵”的其实是哪一个军种?

好警察 2015-2-24 932

核心提示:据当时的坦克班学员、后来我军首支坦克部队—东北坦克大队副队长刘大祥回忆,这个学习班总共有五十多人,许光达任主任和党支部书记,对外称苏联东方大学坦克特种兵学习分部。八路军内部长期将装甲兵称之为“特种兵”即由此而来。

[p=24, null, center]开国大典,“功臣号”引领坦克方阵驶过天安门前。[/p][p=24, null, left]本文摘自:中国社会科学网,作者:董少东,原题为:《铁甲雄风:人民解放军第一辆坦克“功臣号”传奇》,系节选。[/p][p=24, null, left]1945年9月,沈阳城里欢庆日本投降的活动还在持续着。这里是被日本侵略最久的中国城市之一,胜利终于到来的时候,人们有太多的情感需要宣泄。[/p][p=24, null, left]一支灰军装的中国军队进驻了沈阳。十四年了,沈阳只能看到打着膏药旗的日军、伪满洲国军队,还有出现不久的苏联红军。现在,终于迎来了中国的军队。欣喜而热切的人们不知该用怎样的方式迎接,队伍挥舞着苏联红军的红旗、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以及花花绿绿的各色旗帜,杂乱无章又激动热烈。[/p][p=24, null, left]17岁的董来扶却对这支军队倍感亲切。虽然灰军装上已经撤去了标识,董来扶还是认出他们是八路军。那是第一批出关挺进东北的八路军冀热辽军分区主力。[/p][p=24, null, left]董来扶13岁时跟着父母闯关东,到沈阳谋生。他的老家在山东诸城,紧邻革命老区临沂,所以他小时候就见过八路军,知道那是穷苦人的队伍。当八路军的征兵站出现在沈阳街头的时候,董来扶当即报了名,成了八路军在东北招收的首批新兵之一。[/p][p=24, null, left]新兵董来扶被编入一个警卫连,负责警卫沈阳的铁西机场。那是日据时期的一个军用机场,现在成了一个大库房,堆积着日军丢弃的飞机、大炮、汽车、坦克等大型武器。多数在日军投降前已被破坏。一些被俘的日本技术人员在这里进行着维修工作。[/p][p=24, null, left]董来扶还是个大男孩,对飞机、坦克有天然的强烈好奇。不站岗值勤的时候,他总是凑到这些钢铁造的大家伙跟前,东摸摸西看看。[/p][p=24, null, left]几个日本人密谋的小勾当恰好被董来扶听到了。他们是用日语在交谈,以为旁边的中国士兵听不懂。偏巧董来扶在日本企业里工作过,对日语日常会话能懂个八九不离十。[/p][p=24, null, left]“那几个日本俘虏不老实,他们边干边说,商量怎么怠工,怎么拖延,把坦克往坏里修。”[/p][p=24, null, left]董来扶不动声色,找个机会把这个情况报告给了一位叫高克的领导。[/p][p=24, null, left]高克其实并不是警卫连的直接领导,而是东北人民自治军(挺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及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等部改编组成)司令部的。只是他跑铁西机场比警卫连连长还勤,每天都在那堆破破烂烂的坦克边转悠。[/p][p=24, null, left]高克对董来扶汇报的内容并没有说什么,倒是满脸惊喜地上下打量这个年轻的新兵:“小鬼,你懂日本话?给我当警卫员怎么样?”[/p]
“好啊。”董来扶当时并未当真,只是随口答应了一句。高克却是认真的。

11月的时候,警卫连奉命押送一批弹药到抚顺,返回时,却被苏联红军拦在了沈阳城外。原来,国民党部队已经开始了对东北的争抢,从海路远调而来的国军精锐部队占领了山海关至锦州一线。苏联红军全面接管了沈阳城,并准备将其交给国民党政府。先期进驻沈阳的八路军已经撤出。

董来扶所在的警卫连进不了城,直到半夜才在郊区找到了大部队。刚刚安顿好,高克就找上门来,拉着董来扶到所属部队的旅部办理调动手续。警卫连连长也舍不得自己的新兵被“挖走”,他告诉董来扶:“为了要你,高队长找了三回首长,看来是不能不让你去了。”
[p=24, null, left]当天,高克就把董来扶带走了。这时董来扶才知道,为什么高克要他就像“捡了个宝”一样。[/p][p=24, null, left]高克告诉董来扶:“咱们这儿人不多,连你一共三个同志,其余是六个日本人,是坦克修理工和驾驶员。我们不大懂技术,暂时还要靠他们。你来当翻译,还要注意他们的动向。”[/p][p=24, null, left]董来扶并没有因为这些话有什么失落,相反,他被高克另一番话的热情感染着,憧憬满怀:“我们是延安炮校的,到东北来搜集坦克,发展特种兵部队。”董来扶是他发展的第一个“特种兵”。[/p][p=24, null, left]高克口中的“特种兵”和现在的特种兵不是一个概念,他说的是装甲兵。只是那时候的解放军还是“小米加步枪”的装备,不要说装甲兵这个兵种,甚至连一辆装甲、坦克都没有。[/p][p=24, null, left]坦克出现于一战,扬威于二战,是当仁不让的“陆战之王”,充当了所有重大陆地战役的决定性力量。而在中国战场上,坦克虽然惹人瞩目,却并非主角。[/p][p=24, null, left]侵华日军在武器装备上拥有绝对的优势,特别是坦克这种重型武器,几乎没有对手。国民党部队的坦克数量微乎其微,而且水平落后,完全无力与日军坦克对决,更不要说连步枪都装备不齐的八路军、新四军。中国军人能做的,只能是以血肉之躯对抗日军坦克的碾轧,以几十人上百人的生命,换取击毁一辆坦克的战果。[/p][p=24, null, left]胜利最终属于英勇不屈的中国人民。这一天到来的时候,人民军队终于有机会拥有自己的坦克。第一批坦克兵的种子已经孕育了十几年了。[/p][p=24, null, left]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的土地革命时期,诞生不久的中国工农红军就选派人员到苏联学习坦克技术。这支英雄的人民军队,从诞生之日就有着远大理想和长远眼光。[/p][p=24, null, left]最早也最著名的留苏“坦克学员”是新中国首任装甲兵司令、开国大将许光达。[/p][p=24, null, left]1931年,许光达在作战中身负重伤,辗转到苏联手术治疗,伤愈后,许光达在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留学,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学习到了坦克技战术。[/p][p=24, null, left]紧随其后,中央在留苏人员中选调一批骨干,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军事训练队坦克专业技术班学习。据当时的坦克班学员、后来我军首支坦克部队—东北坦克大队副队长刘大祥回忆,这个学习班总共有五十多人,许光达任主任和党支部书记,对外称苏联东方大学坦克特种兵学习分部。八路军内部长期将装甲兵称之为“特种兵”即由此而来。[/p][p=24, null, left]抗战全面爆发后,留苏的坦克班学员纷纷回国。延安有了坦克兵却没有坦克,第一批坦克兵尚无用武之地,有的进入延安抗大任教员,有的编入延安摩托学校和后来成立的延安炮校,延续着“特种兵”的培养。[/p][p=24, null, left]直到抗战胜利后,我军通过各种途径搞到了坦克,早已培育好的装甲兵种子终于生根发芽。第一批装甲部队的核心力量,大多出自留苏的坦克班学员。[/p][p=24, null, left]后来成为东北坦克大队副大队长的高克却是“半路出家”,那时还不懂坦克。若非这样,他就不用依靠日本俘虏才能把坦克开动,也不会发现董来扶会日语就如获至宝。[/p][p=24, null, left]事后证明,高克的确“捡了个宝”,董来扶成了首个装甲兵战斗英雄。不过,当时更让高克兴奋的,是他捡到的另一个“宝贝”。[/p][p=24, null, left]董来扶回忆,驻地村子旁的麦场上有几个草垛。高克扒开其中一个,一辆坦克棱角分明的外壳露了出来。高克用力在上面砸了几拳:“看看,坦克,咱们的!”[/p]
最新回复 (2)
全部楼主
  • 猛虎1 2015-2-24
    2
    感叹!{:soso_e182:}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