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人大代表为何“被冒充”?
03-12 22:02 搜狐
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组部副部长王尔乘直言,目前人大代表身份严重失真,一些企业主冒充工人、农民或科技人员身份当选,基层的人选无法获得提名。历年两会,基层代表名额本就相对稀少,如今又被“注水”,可以说更加重了这一群体的“弱势感”。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用公开透明的制度挤掉代表的“水分”。
监督流于形式 代表“非富即贵”
其实前几年就有学者指出,目前的人大代表选举在一些地方运行过程中存在缺乏透明度、候选人之间缺少竞争、差额选举流于形式等问题。为体现“组织意图”,一些地方人大代表候选人考察一般都由组织部门敲定,再进行选举。这样就容易让人感觉选举只是走走形式。容易产生代表结构问题,即官员和企业家等比例过大,代表非富即贵,真正的基层代表人数太少了。
一些地方为了让代表比例结构“更好看”,从形式上更能代表民意、体现基层性,在统计代表界别时,为代表披上“马甲”。有的地方将领导干部划为“知识分子”,厂长划为“工人”,甚至将企业家写成“农民”。
这些年,“官员代表”、“富商代表”占据很大比例,且呈逐届增长的势头。十届全国人大代表邓明义曾指出,政府官员已占代表总数的 50%以上。曾有媒体报道,某省全国人大代表共160名,其中政府官员60名,包括省委书记、省长、各地级市长和重要厅局一把手等;企业老总代表有50余名;仅有的4名基层代表,也是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村妇女主任等。
作为社会管理者,官员在涉及许多公共事务时,其立场不可能与公众完全一致。因此,“官员代表”同时面临许多制度性困境,特别是监督问题。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不能存在利害关系,否则监督只是一句空话。当大量官员代表以人大代表身份参与国家权力机关对国家行政和司法机关的监督时,以双重身份如何实现“自己监督自己”或者“下级监督上级”?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情况会使监督流于形式。
基层人大代表为何“不被待见”?
应该说,人大代表的工农比例一直都不太高,所以工农比例的每一次提高都会被媒体关注到。以2013年为例。在十二届全国人大2987名代表中,来自一线的工人、农民代表有401名,占代表总数的13.42%。即便是比例仅占1成的工农代表,仍有一部分是企业主冒充的。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首先是监管者的“故意”。能够对这种冒充提名的做法视而不见,有监管者愿不愿意动真格监管的缘由。让这些“冒牌货”混进人大代表队伍,这些“冒牌货”也会知道自己是怎么进来的,履行人大代表的职责时,一言一行肯定也会看当初放自己进来的人的眼色。人代表的履行对政府的监督职责是人大代表的重要职责,不敢动真碰硬的去监督,也会让政府工作好受一些,政府工作能够获得人大的支持和肯定,相信同级党组织也会是很有面子的。这才是一些人为什么能够冒充得逞的真正理由。
再就是在代表的遴选过程中,很多地方其实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而稳定的利益交换机制,比如湖南衡阳贿选丑闻,就暴露了衡阳市在遴选省人大代表时的政治买卖黑幕,省级如此,国家级未必就没有。而在在权钱交易中,试问哪位真正的工人或农民有钱去买代表职务?
工农代表的身份容易被冒充,也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从身份到能力,工农代表都处于一个不太理想的地位,企业主冒充工农身份以获代表提名,对企业主来说,不仅有利可图,而且近水楼台。那些一线工人农民代表,他们中有的来自国企,与其说是一名人大代表,不如说是国企的一面旗帜;还有一些人大代表实质上形同荣誉称号。过去有记者问农民工人大代表胡小燕:“当选人大代表后,下一步打算怎么做?”胡小燕答道:“我还不太知道,请包涵。”身份不等于能力,缺乏参政议政的能力,在这个群体普遍存在。尽管如此,冒充身份的现象仍掩盖不了组织、纪检、人大机关等相关部门失职。
用制度挤掉代表的“水分”
企业主挤占基层农民群众的名额获得了人大代表的提名,就让人大代表的组成结构失去了本应有的比例。人大代表组成人员的结构严重失衡,就让人大代表的代表性无法得到保证。人大代表不能代表真正的人民群众,也就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作用遭到削弱。同时,挤占来自基层的农民代表的名额,无异于是在剥夺基层群众的话语权,让基层群众有话不能说。
而由于没有问责和追究制度,当好当坏一个样,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人大代表们(以及委员)在全国两会上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有借发言良机,为商家大做品牌宣传的,有自豪地宣称从不投反对票的,也有发言空话套话多,参政议政少,更有甚者,有些代表翘课开小差,报道称河北团分组讨论会,仅有一半多一点代表参与。这一切都充分说明对人大代表的选举和人大代表的行为进行监督的急迫性。
导致人大代表名额被“注水”的原因很多,制度有缺陷是最根本的原因。候选人的提名制度不合理,导致 “人民选票千万张,不如领导嘴一张”,这种由上级说了算的推荐方式,极易产生“冒充”代表的现象。加上竞争机制不健全,正当的竞争途径不畅通,就容易导致一些人使用暗箱操作、不公开、不合法的竞争手段进行贿选。
明年地方人大换届工作将陆续展开,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做到“打铁自身硬”,不能把人大代表当成荣誉性安排,为某些人量身定做代表资格。另一方面,组织、纪检、人大等部门要周密组织、严守程序、严格监督,决不让拉票贿选、篡改身份的代表闯关成功。唯有如此,才能让基层代表不再是“花瓶”。
声明:
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