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老警 于 2016-5-9 20:58 编辑
儿时,有那么一些人,挑着担子,担子上有小炉子、板凳、锤子等,还有把钻子(金刚钻),他们就是锔碗匠。锔活通常指使用金、银、铜等锔钉为碎裂的茶壶、碗等物品进行修补,通过独具匠心的设计及高超的技术,对物件进行修补并添加装饰,稍经打磨后使其身价倍增。锔活分粗活细活两种,那细活是专门为古董级瓷器服务的。粗活锔只是他们更多地为普通老百姓服务,挣一份辛苦钱养家糊口。现代的流水线生产让锅碗瓢盆都便宜了不少,坏了便买新的,恐怕没人会想去修修补补,正因如此,锔碗匠对于现代人来说已非常陌生,只有老一辈的人偶尔会想起。锔碗匠就这样渐渐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这份手艺却变得越来越珍贵,老师傅们渴望将这份即将失传的技艺传授予年轻人,可惜好徒弟千金难觅。
几十年前,我们的生活相当贫苦,家中基本上没有什么什么资料。只有少的可怜的生活必需品,也都是破破烂烂的。衣服很难添置新的,即便是添置新的也得等到过年时,才能给老大添置,老二只能穿老大替换下来的旧衣服改一改接着穿。新三年就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就是当时穿衣的真实写照。
家中使用的物件也是能修就修能补就补,实在没法补了也就凑合这继续用。那时的农家那家都有几个打了补丁的碗或者盆、缸之类的物件。
城里人可能不太理解,怎么碗盆还能补?千真万确碗盆缸能补,只不过这个补是用铁器补,也就是题目上的“锔活”。
其实这个锔活也算个手艺。俗话不是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吗?锔匠拿到活后(物件上有开裂的缝隙),先在两腿之间的膝盖处铺上一块厚墩的布(防止瓷器活打滑),拿出“弓字”型的发力工具,使弓子上的细线缠绕在“钻子”上面,拉动“弓字”型工具,把“弓字”型工具上面的前后运动变成“钻子”上面的圆周运动,这样“钻子”就会在瓷器上钻出一排排的小洞洞。洞洞的多少要以被修的物件的损坏程度而定。
钻洞洞有讲究, 洞洞不是竖直的是有一定斜度的,缝隙左面的洞洞往右斜,缝隙右面的洞洞往左斜。洞洞钻好后,锔匠就会在他的工具箱内找出他所需要的铁(铜)皮制作“锔子”。这“锔子”同样有讲究,它是中间大两头小的铁(铜)制品,两头各有一个向下弯曲的小爪子,两头的小爪子分别向内侧弯曲。这道工序只至关重要的,这小榔头敲劲小了,“锔子”进不去,敲劲大了物件就有破碎的可能,只有恰到好处的手劲才能完成。
“锔子”做好后,锔匠就开始了真正的“锔活”了,只见锔匠拿出一个小小的榔头,先把“锔子”的一头放进原先钻好的洞洞内,用小榔头轻轻的敲打,使之嵌入洞洞内,再把另一个嵌入另外一个洞洞内,这样“锔活”就基本完成了。
好的“锔匠”做出来的活非常规整漂亮,一排排的“锔子”或整整齐齐或错落有致,看上去非常附身(方言贴紧的意思) ,用手摸上去没有疙疙瘩瘩的。
最后“锔匠”还会在小瓶子里面捏一点点白里透黄的东西,用力揉磨在“锔子”的两头,再反复打磨,直到“锔匠”认为 合格后,这活就干完了。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人们不用那样艰苦了,没有了市场,“锔匠”这个行当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野,从人们的眼前消失了,一致到现在也就绝迹了。。。。。。
声明:
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