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荣:中国的收费公路模式迟早要被淘汰

硬糖 2014-9-28 1314

[p=28, null, left][backcolor=rgb(243, 243, 243)]治理城市拥堵不在于限制人口,而是要让受益与负担相匹配。只要匹配平衡,城市规模可以无限大。中国基础设施发展模式要从1.0升级到2.0,收费公路模式迟早要被淘汰。[/backcolor][/p][p=28, 2, left]【编者按】在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方面,中美两国差异巨大,美国95%靠财政,中国95%靠市场。那么公私合营模式是否适合交通设施?贷款建路,收费还钱的高速公路发展模式能够持续多久?中国一线城市拥堵不堪,到底要靠什么来治理?本期腾讯思享会,邀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Hubert H. Humphrey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赵志荣,为您解答。[/p][p=28, 2, left]附件: 16150
[/p]
上传的附件:
最新回复 (5)
全部楼主
  • 硬糖 2014-9-28
    2
    [p=28, 2, left]各国交通基础设施都不能通过运营赚钱[/p][p=28, 2, left]现场网友:美国高速公路建设,是今年立了这个项目,报上去以后上面才批这笔钱?还是有了钱以后,地方政府根据建设需求来分配资金?[/p][p=28, 2, left]赵志荣(美国明尼苏达大学Hubert H. Humphrey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如果以主干道路为例,联邦政府跟州政府都有燃油税的收入,怎么使用要通过一个联邦授权机制。这个授权机制每五六年就会设计一个大框架,在这个大框架里,每年要拨出多少钱,分配到哪个州都有相关的公式。所以每个州每年有多少钱可以使用是相对固定的,这里头一部分是联邦出的,一部分是自己收的。此外,他们还有“资本项目的改善计划”,这个计划通常会设计更长的时间,比如5年、10年甚至15年,哪些路段是急修的,哪些路段是排在后面的。所以他们会把这两个东西结合起来,如果我今年有这么多钱,可以做前面这五件事情,如果后来收到更多的钱,就去做更多,是这样的机制。[/p][p=28, 2, left]现场网友:可能是美国过了中国这样的发展阶段,所以变得更理性一些,计划性更强一些。中国现在很多项目,比如高铁,有的做了15年、20年甚至50年的规划,但忽然却要求在几年内完成。这样的造成的结果,一个是资金需求巨大,另一个是很多企业不愿意进入。[/p]
    [p=28, 2, left]赵志荣:我理解你说的至少有两层意思,第一,国内很多设施是比较单一的项目,上马了才决定这个钱怎么用,第二,国内私有部门要不要投入还是忐忑,因为交通设施日常运作能有正现金流的项目很少。综合各国的情况,绝大多数情况下,不管是高速公路还是地铁、高铁,运营是不挣钱的。在不挣钱的情况下,如果让私有部门投入,需要有别的保障。比如英国,我知道你投这笔钱,不可能通过运营赚钱回收,所以我以合同方式,用政府未来的财税资金还。这是一种可能。[/p][p=28, 2, left]现场网友:中国的高速路网、铁路网不是私人能够运营的,所以即便企业注入资金也没法监管运营,是不透明的。但现在有新的融资探索,比如地铁在卖它的广告位,企业投资初建,不能参与运营,但可以把这条线的广告位买断。[/p][p=28, 2, left]赵志荣:这方法也不错。[/p]
  • 硬糖 2014-9-28
    3
    [p=28, 2, left]公私合营不适合需长期投入的项目[/p][p=28, 2, left]现场网友:据我所知,纽约中央公园是典型的PPP(公私合营)项目。美国的其它基础设施建设,是以财政投入为主,还是以PPP为主?第二个问题,中国的公路,是国家、省、地市审批的,哪一级审批,哪一级负责资金的落实,当然这里有国家层面的审核。但问题是除了国家层面的资金能够保证以外,省和地市一级的资金大量靠地方负债来完成。美国主靠税收的方法支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可如果中国也这样的话,很可能地方把税收上来以后,资金都不知道跑哪儿去了。[/p]
    [p=28, 2, left]赵志荣:PPP虽然是一个非常好的工具,但要对它的适用范围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美国之所以PPP用得少,一是因为作为一个资本主义大国,资金还是比较雄厚的,二是美国的州跟地方政府可以发行市政债券,市政债券的利息受到联邦政府补贴,所以借债成本比较低,应用系统也很成熟。所以他们已经有了一个很方便的融资工具,不一定非要走PPP。而且PPP虽然不是从银行借债,但在性质上还是类似于债,只不过是私有部门先投入,然后你再给他回报。因此只有需要非常集中地支出,将来并不要花那么多钱的时候,才比较适合用债或者PPP。如果一个设施需要长期投入,这时候PPP并没有太多意义,因为PPP早晚还是要还的。比如高速公路每年都要投入,今年也许需要投这儿,明年也许需要投那儿,这种情况下,PPP没有太多必要。比如地方政府要盖一个垃圾焚烧厂,一下花很多钱,这个盖完以后,50年慢慢还,这时候用PPP还比较有效。相对于别的设施,如垃圾焚烧、排水系统、污水处理,交通设施在未来一般是没有正的现金流,所以本质上只能靠财税,即使靠借债,还是财税,无非是子孙的财税罢了。这是绕不开的,要绕也只能是短期的。[/p]
  • 硬糖 2014-9-28
    4
    [p=28, 2, left]治理拥堵不在于限制人口而是要让受益与负担匹配[/p][p=28, 2, left]现场网友:您说过,美国有高承载收费车道,通过这个可以调节拥堵。那对于中国的城市,您觉得这个办法可行吗?[/p][p=28, 2, left]赵志荣:我注意到国内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在讨论怎么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很多人认为城市已经太大了,承载不了那么多人,所以要限制外来人进来。其实这背后有财税逻辑,如果一个城市真的能达到每个人的受益跟负担是相匹配的话,一个城市是不需要设定规模上限的。当每个人都承受起他应该承受的责任,随着技术发展,城市的规模可以越来越大。很多外来人到了城市,虽然为城市带来了负担,但他做了很多贡献。限制城市规模的逻辑,是基于城市的好处,而不是从财税角度来看的,因为中央给了一个大饼,肯定有人不愿意跟别人分享。[/p][p=28, 2, left]比如,北京地铁补贴得非常厉害,全球各个城市的地铁都在补贴,补贴本身不是问题,但问题是补贴的钱都到哪儿去了?在中国可以做一个非常简化的假设,就是这些钱都是分到了业主的身上。换句话说,中国人只要有能力,都要努力买房,这是一个非常理性的选择。因为只有买了房子,才能分到这笔钱,没有买就没得到好处。公共基础设施一搞好,房价很容易就上来。我说这一点,肯定有很多人不爱听,这恰恰说明这些人负担的程度不够,他应该拿出更多的钱,也许以房地产税的形式,也许是特别征收的形式,来反馈城市。这也是土地溢价归公的一种,意思是得到更多好处的人,也应该贡献更多,这才有希望达到平衡,这是第一个解决办法。[/p][p=28, 2, left]第二个解决办法,需求也是需要财税工具里调节的,当然大家对北京车牌照的控制有不同说法,但每个人的直觉都是说,我不希望交更多的钱。限制这不一定是个坏事,因为限制会减轻拥堵,限制后愿意花这个钱的人,反而得到更好的通行机会。比如,今年到厦门,我经常一个小时打不到车,经常要为打到黑车而高兴。因为当地的拥堵费用非常低,每堵一分钟才5毛钱,堵一天就意味着只有300块钱的收入,而份子钱就要200多块,所以当拥堵费用低到一定程度时,司机宁可坐在那儿也不开车。对于用户来说,我们愿意多付一些钱,来节省时间,这个交换其实是有价值的。所以可以用财税手段来使受益跟负担得到更好的匹配,比如我们对车牌动了脑筋,对出行动了脑筋,但在停车方面还有很多东西可以做,国际上有很多治理拥堵的经验,大家可以探讨。[/p]
    [p=28, 2, left]中国是中央定了所有税,说好这块中央留,这块地方留着,分完了地方就开始切大饼了,所以受益全是交叉在一起的。而美国是联邦有自己的税,州有自己的税,地方有自己的税,税收基础和税率都是自己定。州长凭自己的本事在市民那里争取税收,征不到税政府就要关门,所以底特律市会破产。这是一个自我约束的机制,所以财税手段可以使基础设施受益和负担更匹配,而且市民并不一定只是要受益而不承担负担。比如一年前我参与一个项目,当时一个县的工程师提出,政府不得不放弃这条路面的维护,因为没有办法了,维护的成本太高,没有钱了,他们请我向民众把这个事解释清楚。我的建议是换个思路,不能从工程师角度说,你已经选定了这个方案而去让民众接受,事实上应该把主动权交给民众,政府只要帮忙算清楚几笔账就行了。一笔账是假如按现有水平收税,政府会缺多少钱,那可能学校就关了或者只关一半。如果不想关闭学校,道路也要维护,那要交多少税钱。最后明算账,把选择权交给民众。虽然很多情况下是很痛苦的选择,但大家还是能做出一个理性的决定。[/p]
  • 硬糖 2014-9-28
    5
    [p=28, 2, left]收费公路模式迟早要被淘汰[/p][p=28, 2, left]现场网友:中国的高速公路,每一条背后都一个公司,我们有很多高速公路上市公司。高速公路公司贷款建路,收费还钱,现实的路网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这个问题您怎么看?[/p][p=28, 2, left]赵志荣:我觉得高速公路要从整个网络考虑,而不能从单一路段考虑。这是目前用的高速公路有限公司的一个毛病。国内一般是一个省开始修的路都是连接最发达地区、使用率最高的路,所以这几条路刚上来给一个有限公司,这个有限公司就会发大财。接下来路修得差不多了,要去连接比较没人的地方了,这时候要交给独立的有限公司来做,可能就要赔本。所以高速公路假如靠收费来还钱,不应该在路段层面上考虑,而应该是全局的考虑。第一,高速公路会带来很多经济效益,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直接收费的不足,所以不一定完全依赖直接收费还钱,当然这个得靠政府的税收。第二,即使你靠直接收费,京沪高速跟京藏高速肯定是不一样的,不能单独从经济上来算,不管是国家的统一还是平等,需要有别的机制来考量。所以,对于这样一个庞大的、交叉补贴的路网,不能拆开,按一个一个小公司来看,而是要从全局角度,作为集体的决策来统筹。[/p][p=28, 2, left]现场网友:现在很多人讨论高速公路收费什么时候应该废?到底应该收多少钱?是不是收的钱只要还了就行?对于收费公路这种模式,您怎么看?[/p][p=28, 2, left]赵志荣:其实美国曾有过一段收费公路热,大概是一八九几年到1911年,有钱的财团或者私人,觉得这条路要连接芝加哥跟匹兹堡,是很好的商机,所以就入股了,于是美国一下子出现了很多收费道路的股份公司。但是过了几年发现这里面能活下来的没几家,绝大多数都破产了,因为真正靠收费能支持下去的不多,除非位置特别好,肥得流油的,绝大多数路段是亏的。最后政府觉得这样不行,因为亏了以后还是政府出钱回购,不如政府索性将其收回,变由财税支持。[/p][p=28, 2, left]中国现在是还能借到很多钱修路,这至少比借不到钱要好,虽然这借的是未来的钱,子孙的钱。比如印度就借不到钱,索性就没有路。或许这是一个必要的、不得已的阶段,我把它称之为“基础设施1.0”,不管怎么说,我们用了创造性办法先把子孙的钱先借来用了,把路修起来了。但是1.0不能一直这么下去,要慢慢升级到2.0,就是该用财税的手段就用。美国、英国已经走过这个阶段了,已经证明收费路是支撑不下去的,最后还得靠财税。所以中国需要往这条路上走。[/p]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