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纪实文学《警察生涯》连载2(序言)

马卫东 2014-8-24 1999

本帖最后由 马卫东 于 2014-8-26 12:36 编辑

我所认识的“文化警察”马卫东
和他的长篇纪实文学
(序言)



刘佳

在迎接党的十八大喜庆日子的前夕,我的好朋友马卫东先生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警察生涯》,历时三年经过反复酝色修改,即将正式出版面世。他特别邀请我为他的大作写序,我没有丝毫犹豫就答应了,于是就有了这篇《我所认识的“文化警察”马卫东和他的长篇纪实文学》,特为序。

我和警官马卫东先生相识已经30多年,从开始我们认识,到以后风风雨雨几十年我们成为好朋友好同事,他在我的印象中始终是个“文化警察”的形象,一点不像文艺作品中的那些威武雄壮、打打杀杀的警察的样子。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我在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工作时认识马卫东先生以后,那时他是北京市公安局宣传科科长,以后他担任了多年的北京市公安局法制宣传处处长,再后来他又担任北京警察学院副院长、公安部金盾影视文化中心副总编辑、公安部群众出版社副社长,直到他2007年退休,他在我的印象中始终是个“文化警察”的形象。

其实,他是个能文能武智勇双全的警察。能文,他是公安系统的一大秀才,像公安系统的各类文书、简报、计划、报告、总结等,他是写作的高手,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我给他打电话或是去北京市公安局找他,他不是在写简报就是在拟报告,整天沉浸在公安文书里。搞公安文书类写作是他的强项,但并不是说搞文学创作就是他的弱项,后来我在他写的《警察生涯》一书中我才了解到他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到公安文书类写作上,并不是他从心里热爱文书类写作,而是他去干这些工作好让张卫华、张策等年轻人拿出时间和精力去从事文学创作,他是在牺牲自己的爱好而在精心培养年轻人呐。在那段时间里“二张”创作出那么多文学佳作来,是和马卫东先生做出了很大的自我牺牲成正比的!从书中可以看出在马卫东先生在担任宣传科长和处长的十几年中,经过他的手培养了多少作家、摄影家、摄像家、画家、名编辑、名记者和著名音乐人、著名演员啊!我和张卫华、张策先生也很熟悉,我都为他们能有马卫东这样的老大哥这样忘我地培养帮助他们而羡慕而自豪。早在1984年马卫东先生就和别人合作写出了非常精彩好看的报告文学《啊,红灯》,1989年“六四”之后,他又采写了报告文学《马嫂》,这两篇报告文学的写作都非常精彩,都获得写作方面的大奖,一个是在派出所平凡的工作中写出了派出所的不平凡,获得北京金盾文学奖一等奖;一个是在当时那种紧张敏感的形势下写出那么敏感题材的那么感人的作品来,获得解放军总政治部“戒严一日”征文比赛一等奖,足见马卫东先生文学创作的水平是不低的,只不过他在以后的日子里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文学创作上,而是放在公安工作上。

说他智勇双全能文能武也是有根据的,《警察生涯》一书中就记述了他在从事公安文化工作之前,在治安管理、户籍管理和侦查破案上所表现的非凡能力,像他在宣武公安分局治安科分管特行工作时,竟靠着他个人丰富的社会知识和高超的侦查破案手段,平地抠饼,在千百个平凡的住店旅客中查出犯罪嫌疑人来,要知道那个时侯他只是一个仅有20岁的年轻人!后来他在大栅栏派出所当户籍民警时,又干出很多具有超前意识才能干出来的工作,像组织“被打倒人员”搞街史调查,写出街史;组织“被打倒人员”在街面上的墙上画大型宣传画,进行革命宣传,这可是在近40年后北京奥运会期间才出现的宣传手段,那时的马卫东也就刚刚20岁出头,可见他在公安工作上是个很有创新精神的全面手!假使他后来没有干公安宣传工作和警察文化工作而是干的预审、治安、侦破等工作,他也一定会干得轰轰烈烈干出成绩来。

马卫东先生为人和蔼可亲,做人低调,从不在别人面前高谈阔论指手画脚,在他身上也从来看不到他待人接物的那种“怀疑一切,周围没好人”的警察职业病表现。他是公安部副局长级高级警官,但是在他身上从来没有流露出居高临下、骄傲自大、自己比别人高一等的作风,你跟他接触就跟跟普通人接触一样,面带笑容,平易近人。

有一次我开玩笑地问他:“你干公安工作40多年,就没有动手打过人骂过人吗?”他不慌不忙一脸正经地说:“打人骂人那是最无能的表现。你要战胜犯罪嫌疑人,就要靠你的知识和智慧,靠你的逻辑思维能力,把对方追问的哑口无言,最后不得不交待自己的问题。打人骂人恰恰说明你没有办法了,没有其它折了,这不是一个好的公安人员好的警察所应具有的工作作风。”他喝了一口水接着说:“我骂人的现象有过,打人的问题却从来没有在我的身上发生过。有时候犯罪嫌疑人非常可气,问题明摆着,可他就是不承认,还激你的火,给你气得真想揍他一顿,这时候最容易发生打人骂人等违法违纪的问题,这也是对你工作水平的最好的考验,你坚持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有理有利有节去斗争,你就胜利了,否则,你就失败了。”

在我和马卫东先生相识相知的30多年中,特别是在近十几年来他担任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进入研究会领导核心以后,我跟他一起工作一起接触的机会多了,我发现他仍然为人谦虚,态度和蔼可亲,没有因为自己的职务越来越高而脾气秉性有丝毫改变。我唯一一次见他发脾气是在2008年我们研究会在北京市丰台区三路居村搞支农活动,组织人员帮助写村史期间,那个具体搞调查写村史的人没有把全部精力放在写作村史上,而是不请假就擅自脱离岗位跑回山西老家办事,我们找他开会研究写村史的事,他又多次迟到,每次都迟到两三个小时,让我们这两位60多岁的老人等侯一位30多岁的年轻人,于是马卫东先生真是发火了,他严肃地毫不客气地批评了这位年轻人,从无组织无纪律批评起,讲到年轻人要尊老携幼,懂得尊重人的做人道理,到调查研究写村史应遵循的原则,一口气批评了这个年轻人近半个多钟头,批评得这位年轻人满头是汗一再告饶,马卫东先生才收住这次批评。事后,这位年轻人说真没想到马副会长这么厉害!

马卫东先生就是这样爱憎分明。他对自己要求很严,事事处处都是严格要求自己,2007年6月他从公安部群众出版社副社长的岗位上退休后,没有休息就来到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上班,60多岁的人了,身体又不是太好,我多次劝他不用按时上下班,特别是赶上下雨下雪天不好的时候就不用来上班了,可是他照样按时上下班,而且从不迟到早退。对于他所负责的工作或是我临时交给他去办的工作,他都认真地一丝不苟的给办好。2007年底,我让他牵头负责在几千名会员中征集诗歌作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从征集作品的文件起草,到作品的登记、选用、修改,以及作者的情况简介,从作品的分类到分类标题的拟定,从整部书的版式设计到印刷厂多次校对,各个工序都是他亲自上手,亲自完成。表现了他这个公安部群众出版社老领导在编辑出版图书上的高超技艺和一名老警察办事认真负责的精神。2009年国庆前夕,由我任主编,马卫东任执行主编的《中国纪实诗词荟萃》正式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这部书成功的出版,马卫东先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警察生涯》是马卫东先生从事公安警察工作近半个世纪的生动写照。从他17岁参加北京市公安学校学习起,到他2007年6月退休,历时43年。其中从大的方面说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前夕时期,即他在北京市公安学校学习的两年时间;“文化大革命”10年浩劫时期,即他在宣武公安分局为主工作的10年包括他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参加打击苏修间谍展览的3年;改革开放的30年,包括国民经济从计划经济到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重,再到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全过程,即他到北京市公安局从事宣传工作的20多年和到公安部宣传文化主阵地工作的10年。前后30多年从事公安宣传工作,使他从一名基层公安宣传工作领导者直到升任公安部副局长的领导岗位,期间经历了国家经济体制大变革时代公安宣传工作所随之发生的巨大转变,马卫东先生亲身经历了这个转变,亲自参与见证了这个转变,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北京市各新闻单位刊发公安系统稿件一篇没有,到组织全市警察每年在市级以上新闻媒体刊发公安系统稿件6万多篇,形成强大的不可忽视的宣传力量和宣传作用。《警察生涯》就全面细致的介绍了这个过程,介绍了这个过程中所发生的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一件件动人的事件。

《警察生涯》在写作上有以下几大特点:

第一,通过“我”所经历的43年警察工作、学习与生活的片段,折射出当时整个社会在社会变革时期人们的工作、学习与生活状况,是那个时代的小“百科全书”。通过这部书可以从“我”这个警察的角度看到我们这个社会43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社会所经历的巨大转变,人们的观念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这部书是传记也是历史,他记述了近50年来一个警察的成长史,通过这个警察的成长你可以看到整个北京警察的发展,也可以说这是一部生动的北京警察史或者就是一部简明的中国当代警察史。

第二,这是第一部警察自己写自己的全面展现警察特别是“文化警察”的一生的工作、学习与生活的纪实类文学作品。据我所知,目前各出版社只出版过由作家去采写警察写成的记述警察一生的书籍作品,而没有或很少见有警察作者自己写自己壮观的警察一生的纪实类文学作品,更没有见到哪个“文化警察”自己写自己一生警察生涯的纪实类文学作品,而《警察生涯》则是我所知道的第一部“文化警察”自己写自己的长篇传记文学作品。里面有很多鲜为人知的动人的故事,都是作者首次公诸于世,很值得一看。

第三,全书是以长篇散文体写成的纪实文学,由近50篇散文组成,各个篇章可以独立成篇,集中一起组成长篇纪实文学。作者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特别是善于散文写作功底,这部传记文学就是一部长篇散文,而其中的近50个篇章又是可以独立成篇的精彩的小散文。

第四,全书精彩跌宕,鲜为人知的警察故事一篇接一篇。像第一篇章写的是作者17岁参加北京市公安学校学习时,在北京市公安学校的几个分部草岚子监狱、东岳庙、戒台寺和北苑化工厂发生的一件件趣闻。第二篇章写作者刚分配到宣武公安分局预审科工作不久,就赶上社会上红卫兵打、砸、抢,他负责在宣武公安分局门口的接待工作,他以他善良的心把一个个被红卫兵打得半死的人员送到公安分局拘留所保护起来,挽救了很多条生命。后来写到他20岁时在宣武公安分局治安科担任特行警察,只身在深夜查店,凭借他的丰富的社会常识和对敌斗争本领,将混迹于旅客中的犯罪嫌疑人挖了出来。在这一篇章中他还具体写到他在大栅栏派出所工作时的师傅,文章是从管界胡同里发生的两起居民自杀案件的出现场到善后处理,表现了师傅胆大心细的特点。后来又通过师傅带着作者下责任区工作具体体现了户籍民警做好工作要做到腿勤、口勤、手勤的要求。再后来又通过师傅带着作者夜里在街道巡逻时所介绍的情况,充分说明师傅知识的渊博。最后,通过和师傅一起在派出所值夜班处理群众纠纷,说明师傅处理群众纠纷所采取的简单、清楚、果断原则的正确。这是一篇充满感情的散文,是作者发自肺腑的真情写照,整篇章节处处散发着作者与师傅深厚的情谊。第三篇章写的是作者调到北京市公安局工作以后发生的方方面面的故事。如: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参加打击苏修间谍展览期间夜里值班、加班发生的事情,作者以极富感染力的笔法描写了劳动人民文化宫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夜里不同的风貌,中间还夹杂着当时流传的故宫院墙上出现古代仕女跳舞的传说,以及作者利用值夜班时间和女友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值班室里幽会的场面,描述了作者当时值夜班时的既紧张又愉快又幸福的心情。还有,在这个篇章里他近距离描写了周恩来总理逝世后世界各国政要送给周恩来的花圈,特别是朝鲜劳动党总书记金日成送给周恩来的从朝鲜用鲜花精心制做的花圈的情景。在这个篇章里还揭露了当时轰动一时的《首都公安报》刊登模特照片事件始末。以及描写了作者带领一批北京市公安局人员自编自导自演了30集电视系列剧《反光镜》以及作者配合日本电视台拍摄纪实电视片《北京警察的48小时》背后发生的鲜为人知的故事。以及记述了作者和他的同事们开创公开通缉犯罪嫌疑人新路,抓捕负案在逃犯的事例。这一篇章里还写了作者全力以赴培养公安作家背后感人的故事。以及作者经过多年艰辛努力,帮助离休老干部成长为“法制报告员”的详细过程。这一篇章的最后写了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组织、指挥了崔大庆英雄事迹的宣传达到最高水平的背后,作者和他的同事们所做出的不为人知的艰苦努力。作者并抓住几个随警作战事例进行宣传的故事,向人们展示了组织拍摄扑灭隆福商业大厦大火的真相,和“中国刑侦第一案”白宝山杀人抢劫案随警作战进行宣传的故事,等等。这一篇章充分显示了作者在我们国家经济大变革时期与时俱进,使公安宣传工作紧紧跟上时代的脉搏的敏锐思想。第四篇章则写了作者在担任警察学院副院长期间带领广大校职员工改进学报杂志和学院报纸的质量,扎根深山之中搞好大学生和军转干部的新警培训工作。以及这一期间作者随公安部公众事务考察团赴日访问,日本警方生动有趣的警务活动介绍。第五篇章着重介绍了作者带领公安部报刊图书出版社和群众出版社同志,编写、出版、发行《人民警察必读丛书》的全过程;带领全社群众增收节支,搞好财务工作;克服重重困难,亲自赴山东买纸;不顾年老体弱和储运部同志同干重体力劳动;不惧千难万险,一人完成电视连续剧《犯罪嫌疑人》的审查、修改、出版、发行等一系列工作;带领发行部同志赴台湾参加两岸图书交易会等。第六篇章则描写了作者在退休后马上来到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工作,和研究会其他同志一起发展会员、审读会员作品、编辑出版《中国纪实诗词荟萃》等。每一个章节都有动人的故事,都非常吸引人。

第五,纪实性是这部书的写作第一原则。全书从40多年前作者参加北京市公安学校学习起,到2007年从公安部群众出版社退休参加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工作为止,40多年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每件事,每个故事,都是作者真实的回忆,真实的写作。

历史上很多事件,很多事情他都写成工作日记,个人积累资料备档查阅,这对于他后来写作《警察生涯》发生很大作用。难能可贵的是马卫东先生在工作余暇倾心文学创作,而且文体多样——纪实文学、报告文学、散文、小说、诗歌、电影电视剧本、文艺评论,尤其是公安题材的作品,他充满激情的谱写讴歌。

纵观全书,《警察生涯》不愧是一部纪实性、全貌型,有文采的好书,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对党、对国家的无限热爱,对警察工作的勤恳、忠诚和创新精神。

全书突出特点是散文语言形式与故事情节相得益彰,真人真事真故事引人入胜,层次分明京味浓,行文畅达,品读有趣。值得广大读者认真览阅。




(作者系著名作家、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会长)





最新回复 (7)
全部楼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