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纪实文学《警察生涯》连载14(展览会上的摄影师、画家和作家们)

马卫东 2014-10-16 2117

本帖最后由 马卫东 于 2014-10-16 18:39 编辑



打击苏修间谍展览办公室筹备组是人才荟萃的地方。为了加速展览筹备工作的进度,市局不仅拿出本局最优秀的人才筹备展览,而且千方百计从公安部从社会上挖掘人才参加展览会的筹备工作。在筹备工作前期主要是补拍一些照片,并从原有的照片中挑选适宜展出的照片去放大。有些重要的案情没有照片也没法补拍照片的时候就需要用形象逼真的美术作品来代替,这就需要有美术家的参与。在展览筹备工作进入中后期后文字工作又凸显出来,无论是版面说明词还是口头解说词都需要写得精彩吸引人,这又需要作家和写作能力很高的人员加入。这一切都需要有大批的人才,需要有大量的摄影师、美术家和作家以及功底深厚的写作高手。

摄影师主要有两人,孔繁根和胡德明。老孔是新华社空军分社摄影组组长,是一位资深的军事摄影记者。早在1948年他就参加了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画报社举办的摄影培训班,后来被派到华北军区任摄影记者,后随军参加了平津战役,1951年任中国人民志愿军随军记者,报道过上甘岭战役和有名的板门店停战谈判。在抗美援朝时期他就是著名的摄影记者了,他拍摄的板门店中美停战谈判签字的照片,1953年发表在《解放军画报》上,成为历史的记载。这次筹备打击苏修间谍展览是市局专门通过曾参与李洪枢案件报道的新华社负责人穆青同志特批请来的。他任展览会总策划兼总摄影师,在展览大纲的指引下如何把版面安排得更好,照片如何抓住它的精彩点把它最吸引人的地方展现出来,哪些照片需要做得更大些,哪些照片做得小一点?这些都需要老孔拍板。胡德明是市局刑事侦查处专职摄影师,他的摄影技术和摄影基本功在全局是比较拔尖的。老孔是44、5岁的长者,小胡是个30出头的大小伙子;老孔整天笑眯眯的和蔼可亲,小胡则是生龙活虎有什么任务说干就干。我和老孔和宋景明三人的办公桌拼在一起办公,我们仨和小胡都是秘书组的,我就留心向老孔和小胡学习摄影,经常向他们请教一些问题,慢慢的我对于摄影器材、摄影手段都逐步熟悉起来,这也为我后来长期担任《首都公安报》总编辑,进行新闻摄影打下良好基础。比如怎么抢拍新闻照片?摄影的中心点放在哪?摄影画面的构成要注意什么?拍出的照片为什么需要剪辑?放大剪辑照片要注意什么?等等都随时提问,怪不得老孔常和老宋开玩笑说:马子(他们对我的爱称)将来定能成就一番大事业,宋景明你可要抓住不放啊!老孔在展览结束不久就从新华社调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当起了教授,他的主要作品有:《坑道战》,刊于1952年《人民日报》;《朝鲜停战签字》,刊于1953年《解放军画报》;《天津全面实现公私合营》,刊于1953年《人民日报》等,著有《摄影手册》、《摄影技术》和《摄影采访与图书编辑教程》等。小胡则返回刑侦处继续干专职摄影这一老本行,但在1990年前后他身患癌症不幸过早的离开了我们。

美术家当时请了5、6位,我印象最深至今记住姓名的有贾浩义和罗炳芳。他们是在展览筹备初期从各区县文化馆等单位借调来的,他们每人负责几幅画的创作,几幅画画完了我们秘书组验收合格了,他们就算完成了任务。所以他们在展览会筹备组待的时间并不长,每个人也就一个来月。贾浩义是画国画的,生于1938年前后,笔名老甲,是属于画写意的那种。他擅于画人物特别是少数民族人物,像蒙族、维族、藏族和西南少数民族妇女的形象他画得最好,几笔画笔一勾勒一群可爱的少数民族少女就活灵活现的展现在你的面前。他画画比较快,一幅作品只要构思好了画起来没一会儿就画好了。他在画另一幅画之前总爱随便画点什么练练笔,这时我们这些工作人员会围上前去看他画画,慢慢的我们这些工作人员和老贾等画家都混熟了,不知从何时开始有人请贾老师画幅画,老贾高兴地答应了,他几笔就画好一幅然后签上自己的署名盖上自己的大印把画送给这位同志。我也向老贾要了一幅,内容是蒙族少女放羊的场面,蒙族少女骑在马上挥手扬鞭的瞬间所展现的风采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动感极强。贾浩义先生原在某区文化馆工作,在打击苏修间谍展览筹备组借调工作结束不久就调到北京画院成为一名专职画家,他的画技提高很快,不久他就成为一级国画大师,成为国内外小有名气的大画家了。后来听说他先后在北京、山东烟台以及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举办过个人画展,并出版有《贾浩义画集》、《老甲草地风画集》和《老甲大写意画集》等画集。1997年“老甲艺术馆”在京落成。他的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以及港澳台、韩国、新加坡、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及地区所收藏。现在想起来我真后悔,当时在展览结束后在报废这些展板时怎么就没留几幅他们的作品呢?这些作品要是现在还保留着那将多么有价值啊!

罗炳芳是专门画油画的,他有42、3岁,福建人,中等个,皮肤略白,说话明显带有福建口音。他借到展览会筹备组时正在北京出版社担任美编。那时他画画已小有名气,但他做人低调,为人谦虚和气,他和展览会的同志关系都不错,渐渐的我们成了好朋友。那时他有个孩子不好好学习他很头疼,在画画间隙休息时他就找我聊天,让我从公安工作的角度给他出出主意想想办法,我就从我当责任区民警的经验出发,帮他分析帮他出主意想办法。据他后来说效果还不错,孩子慢慢变好了变得好学习了。为了感谢我的帮助他主动送我一幅迎客松的油画。在完成展览会的画画任务后他就返回北京出版社继续他的美编工作。据说以后他的画技大有提高,他不仅会画油画也能画国画、水彩画和水粉画,还能写得一手好书法。1980年他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副教授、教授,1988年在京举办了罗炳芳画展,由吴作人题写展名,张仃先生为画展题词。1992年罗先生应邀到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和香港等国家及地区参加学术交流活动,2001年出版了《罗炳芳画集》。现在他已是年近八旬誉满天下的艺术大师了!

当年在打击苏修间谍展览筹备组工作过的作家有4、5个人,他们大都是公安部里原来有名的作家、电影编剧、诗人等,“文化大革命”中受“四人帮”迫害以“历史问题”等原因他们都相继被捕入狱,在秦城监狱被关了几年,这次刚解放刚被释放出来正在等待分配工作的时侯,他们被公安部分配到打击苏修间谍展览会筹备组帮助搞文字工作。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编写解说词,每人根据版面说明编写一部分,写完后交给我由我统一“顺”一遍然后交给宋景明审定。当然“顺”的过程也就是修改的过程,也是统一文字风格的过程,对于我来说还有向这些作家们学习的过程。像赵明同志写出的解说词一段段一章章都似电影脚本,各情节之间穿插着电影蒙太奇的手法,让您听了还想继续听下去。而张志民同志写出的解说词一句句一段段语句非常优美,每节都像一首散文诗那么吸引人打动人。还有从北京日报借来的老记者老黄他写出的解说词像一篇篇一部部犀利的新闻稿件,也同样是那么引人入胜。我“顺”起他们风格各异、特色明显的文章来,还真学到他们不少写作上的技巧和写作风格,但也真是费了我一番功夫。你既要保留他们的特点风格让人爱听,又不要让人听出太明显这不是一个人写的,这就需要你下大功夫去研究去推敲,还好我后面还有宋景明这位写作高手盯着呢!我修改完这几位作家编写的解说词就一股脑交给了老宋,老宋真不愧是公安部大秀才,没用多长时间他就修改完成了。为了表示庆贺也为了表示对老同志的慰问,展览会筹备组专门抽出两天时间组织他们去十三陵、八大岭和刚刚发现还没对外开放的西山卧佛寺前边的曹雪芹故居。我和宋景明陪同他们前往。

这天我们先到十三陵参观,当我们的面包车开到十三陵神路时顿时被神路两侧矗立的石人石兽所吸引,我们下了车纷纷和各种叫不上名的石兽合影留念。“给老黄和他女朋友合张影!”不知谁喊了声,大家这才注意到老黄正微笑着和他的女朋友手挽着手站在一尊石兽前。

据一位作家介绍老黄和这位高雅漂亮的女朋友的恋爱有一番感人的经历,我听着这位作家的介绍,目光却飘向这位三十五、六岁的女人。她高挑的个头不胖不瘦凸凹有致的身材,白嫩的肌肤,大大的有深眼窝的双眼,顺着双眼窝望进去似有无尽的知识和无限的幸福在等着你去挖掘。她脸上挂有一对浅浅的酒窝,头发束成高高的发髻,给人一种高贵典雅风情万种让人百看不厌的知识女性形象。据说她是某医科大学毕业的高材生,现在在某口腔医院工作。我这个情窦初开的小伙子竟然都被老黄恋爱的故事听呆了看呆了。原来老黄四十来岁,北京日报社的记者,一直没有找女朋友,他有个非常要好的男朋友也就是现在女朋友的前夫他们大学时的同学,他们好的如同一个人,老黄经常到这位好朋友家里去玩,跟他爱人关系也很好。可是突然有一天老黄的这位男朋友病倒了,病得还不轻是癌症,一住进医院就再也没有出去,在临去世之前他对围在病床前的老黄和自己的爱人说,我最放心不下的是她,她跟我没享几天福,给她丢下我闭不上眼睛,你要是我真正的朋友,我走后你就和她一起过让她幸福,这样我也就瞑目了。老黄望着眼前快要去世的病人连说:我会让她幸福的,会让她幸福的······说着三个人的眼泪哗哗地流下来。

病人去世后老黄默默地实践着自己的诺言。他精心照顾自己前男友的爱人,比爱一件最宝贵的珍宝还要爱惜她。她也很爱他,比疼她以前的爱人还要疼老黄。他们真正相爱了,现在谁也离不开谁。大家听着老黄的爱情故事,望着他们幸福的眼神,都被他们这种神圣的爱情经历所感动。大家都在默默地祝福他们,祝他们好人一生平安,祝他们一生永远幸福!

车子到了八达岭脚下,大家开始爬长城。七十年代中期人们还没有旅游的概念,参观游览长城的人们还很少,八达岭的门票也很低也就几毛钱。开始大家还能聚在一起边说边走,后来就分散开来,走得快的已经跑到前面的烽火台上,正在向几十米下缓慢爬行的人们招手致意。而赵明同志就属于烽火台上使劲向人们招手的几个人中的佼佼者。赵明是我们这次游玩队伍中最年长者,那时已有55、6岁的样子,但别看他年岁大身体却最好,他个子不高瘦瘦的走起路来像阵风,连我这样的小伙子要跟上他都很吃力。你看,我们这些落在后面的人刚赶到烽火台,赵明他们就又跑到前边去了。我追到前边赶上老赵他们,这时我已气喘吁吁不能正常说话,我歇了一会儿才跟老赵说别走得那么快要注意身体,老赵哈哈大笑说我身体比你棒,你就放心吧我自有分寸。通过这次游览八达岭我深深记住了赵明同志。

赵明,听说是蹲过国民党和共产党两党监狱的老革命老作家。他1919年生于沈阳,1938年赴新疆学院学习并参加革命,1942年盛世才叛变,他被捕入狱。1946年出狱后受党委派到东北从事地下情报工作。全国解放后他奉调到公安部工作,一个偶然机会开始创作电影剧本,他先后创作电影剧本六、七部,被拍成电影的有《斩断魔爪》、《寂静的山林》和《南海的早晨》等三部。“文化大革命”前他长期担任公安部政治部宣传部部长,“文化大革命”之后他又被捕入狱,这次他蹲的是共产党自己的监狱,一蹲就是好几年。这不刚出狱他就被分配到打击苏修间谍展览会筹备组来了,而且身体还是那么好,快进入老年人行列了身体却比我们这些年轻人还棒,我从心眼里佩服他。听说他在展览会筹备组借调结束后又回到公安部政治部宣传部工作,不久又调到公安部政治侦查局任副局长,直至退休。

第二天我们又去西山卧佛寺前的“黄叶村”去探访新发现的曹雪芹故居。故居的主人舒成勋,有60多岁,是原北京某中学的国语教师,他家自清朝后期就住在那里,经历了几代,后来屋子破旧就没有人居住而成为储物间,近来屋内墙皮脱落露出墨写的字迹,舒老先生感到奇怪,就把周围快要脱落的墙皮都铲下来,这下可令舒老先生大吃一惊,原来满墙都是墨写的诗句,有菱形排列有扇形排列。这些诗词有的有署名有落款,但大多数没落款。如有一首扇形题诗写的是“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世间多。”这首诗就是曹雪芹的好朋友鄂笔所题。墙面上还有曹雪芹的好友敦敏、敦诚兄弟俩的题诗。当舒老先生看过这些题作后,凭着他对红学多年有所研究的直觉感到事情重大,他对这些诗词反复阅读反复研究,又用大量时间走访了相关的老人,而且翻阅了大量资料,然后写了一篇认定此院是曹雪芹故居的论文投向有关杂志,论文发表后立即在社会上引起轰动,我们这次组织作家来参观就是根据论文提到的线索找来的。

舒老先生虽然已经60多岁但他身体特别好兴致特别高,他带着我们屋里屋外的参观着,耐心讲解着。舒老先生听了我们介绍来参观的作家,他似乎对张志民老师比较熟悉,他就尽可能跟在张志民旁边耐心介绍情况,张志民也非常认真的向舒老先生提问。张志民,1926年生人,北京门头沟人,1938年投身抗日,1946年开始创作,写下了《王九诉苦》、《死不着》等脍炙人口的作品。以后他相继创作出版了小说集《一篓油》、诗集《将军和他的战马》和剧本《血缘》、《赵全一案件》等。1956年调到公安部群众出版社任副总编辑,“文化大革命”遭到“四人帮”残酷迫害,被关进秦城监狱4年多现在刚从监狱放出来。听说他离开展览会以后到了《北京文艺》杂志社任主编,后来又任北京作协副主席,再后来任《诗刊》社主编。粉碎“四人帮”后新生活激发他极大的创作激情,他又写出大量充满时代气息和历史责任感的作品,先后出版了《祖国我对你说》、《文学笔记》、《诗说》等20余部诗集和小说集。是当代有名的人民诗人,怪不得舒老先生对张志民同志那么尊敬。

介绍完室内室外的情况舒老先生意犹未尽,又提出带我们去樱桃沟看看曹雪芹写《红楼梦》时受到这里地理环境影响的情况,我们随舒老先生来到樱桃沟。那时的樱桃沟还是原始的状态没有经过任何加工修缮,那时沟里的泉水很多,虽然正逢数九寒冬季节,但泉水淙淙水势仍然很冲,泉水边长着不知名的耐寒的水草郁郁葱葱,在和大地比赛着生机。我们来到沟里水尽头处上方的一个小亭子里朝对面望去,只见一块硕大的元宝形大石头展现在我们面前。舒老先生介绍说这不就是贾宝玉的由来吗!他又指了指这块巨石上面孤零零的长着的一棵大树说,这不就是《红楼梦》里贯穿始终的木石姻缘吗!······

参观完曹雪芹故居大家兴致勃勃,张志民说看来曹雪芹故居就在卧佛寺前面这一块儿,至于是不是舒老先生家,还有待于专家继续考证,但可以先辟为纪念馆供人们纪念曹雪芹。果然经过舒老先生的不懈努力,1984年曹雪芹纪念馆终于正式对外开放了。
展览会的设计师就一位他就是郑艺同志。他是一位公安战线老美术工作者,解放前他就参加了新四军,解放后他来到北京公安队伍一直从事公安美术宣传工作,“文化大革命”遭受迫害被关进北苑劳改农场好几年,和同关在那里的古文字学专家康殷等一批著名文人结为生死之交。他以前就搞过展览会的版式设计像一贯害人道的展览就是他设计的版面,这次将他调到打击苏修间谍展览会筹备组他特别高兴,他中等个,半秃顶,待人谦虚可亲,50来岁的小老头了精力却十分充沛,整天在展览会领导和秘书组和请来的美术家之间跑来跑去,不断征询对版式设计的意见,不断修改着自己的版式设计方案。展览筹备初期他也和我们秘书组、后勤组一样每晚加班到9、10点钟。他的设计既讲究突出实际又讲究艺术感染力,他仔细研究展览大纲,根据大纲规定的情节设计版面。他还经常找孔繁根和宋景明、张西和我研究哪个情节是重点,哪张照片需要放的更大些,哪里需要设计美术作品,哪里放置展出实物等等,他都研究得非常细。可以说他的设计方案是各方面意见的集大成者。

设计方案定稿后先由我们秘书组去洗印和放大照片,组织美术家画画,最后都弄完了就连同展览大纲一并交由后勤组组织美术公司去施工。施工期间郑艺同志更是盯住不放,只要晚上施工单位加班他就跟着加班,跑前跑后看到哪里有不当的地方他就及时找我们秘书组的有关同志商量,及时作出修改。由于郑艺同志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加上他的高超深厚的美术业务功底和他谦虚谨慎好学的作风,整个展览设计得非常完美,无论从政治上看还是从艺术上看都是一流的,怪不得正式开展后参观群众那么踊跃,每天都人山人海在两年多的展出时间里这种情景就没改变过。

后来展览会工作结束后听说郑艺又回到交管处宣传科(后改为交管局宣传处)工作,1983年退休,1984年市局又搞北京严打斗争展览时郑艺同志又被请回来继续搞版面设计,效果还是那么好。展览结束后他就回家办起了小美术服务部,为公安机关做警徽和各种警字标牌,业余时间继续练习美术书法等。我那时已经调到市局宣传科后又改为法制宣传处工作,长期担任科里处里的领导职务。那时郑艺同志常到我那里去,聊聊全局的宣传工作看看有没有需要他做的事情。他已70多岁了仍然那么勤快那么虚心好学。从五十年代到他2001年因病去世,他先后出版了《美术字》、《怎样学美术字》、《刊头图案集》、《诗书合璧》、《寿联百副》、《唐诗对联》、《千字文》、《滕王阁序》和《中国风景名胜对联选》等作品多部,而且大部分作品均由著名古文字学家、书法家康殷先生题写书名。



图片介绍:
1,作者、秘书组副组长马卫东(左一)与秘书组组长宋景明(左二)陪同作家游览长城。
2,作者马卫东和秘书组组长宋景明陪同作家游览卧佛寺前的曹雪芹故居。
3,著名油画家罗炳芳。
4,著名国画家贾浩义。

最新回复 (32)
全部楼主
返回